给情绪消费划出法律红线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就情绪消费问题进行网络调查★■◆■■,发现这一新兴消费市场暗藏玄机。网络平台上的情绪消费服务项目琳琅满目★★■◆■,包括倾诉■★■■■◆、叫醒★◆■★■、哄睡、安慰等,网店页面显示价格从1元到上百元不等◆◆。部分网店产品销量很高,有的单品销量超过10万单。但不少网店价格标注不清■◆,服务项目标价差距很大;服务人员不具有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资质;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被索要电话■★■◆■、住址等信息,个人信息安全无法保障……这些问题应引起关注。

  情绪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消费形式,实现消费者的情绪释放、情感体验及精神享受,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宠。从“爱因斯坦的脑子◆◆”“莫生气戒尺★◆◆★”等产品,到“情感树洞”“失恋安慰■■”等服务,当下年轻人的情绪消费方式花样越来越多。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需要警惕的是,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乱象★■◆。有法律人士指出◆■◆◆■,许多情绪消费场景,如倾诉、安慰等,类似心理咨询服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从事此项工作需要具有心理咨询相关资质。但目前网络情绪消费服务提供方大都无法提供服务人员的详细信息,这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如果从业人员没有相关资质,其提供的服务不仅无法为消费者带来情绪价值■★◆■◆■,反而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心理伤害。一些有心理问题的消费者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专业支持★★■★★,而此类情绪消费服务提供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其提供不适合的服务可能会让问题加剧。此外,情绪消费服务具有虚拟性◆★◆■■■、远程性等特点◆★◆■■★,情绪服务过程会涉及许多个人信息,网络平台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正是因为管理不到位,一些情绪消费很可能存在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行为。

  相关专家指出,年轻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情绪价值的追求反映出社会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或服务”到“买一个商品或服务让自己开心◆◆★◆”,这种消费需求呈现出从功能性向情绪性转变的指向。年轻消费者所要购买的与其说是商品或服务,不如说是一场“心灵按摩”、一剂“情绪解药◆★”★◆■。当购物遇到心灵,一场满足情绪价值的消费热潮悄然兴起。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表明企业越发重视对情绪价值的挖掘。年轻群体热衷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理念◆★★★★,将不断诱发商家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形成独特的情绪经济■◆★◆★。

  消费者应增强辨别能力◆★◆■◆,理性选择情绪消费产品或服务。要科学认识情绪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属性,明白他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情绪,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解药★■★◆,如果有心理疾病★■■,应到有资质的正规心理治疗机构诊治■★★。即使仅仅是寻求情绪宣泄,进行此类消费时也要仔细了解商家的资质、信誉、服务内容、相关制度等,审慎选择服务,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情绪消费是一种新兴业态,市场规则尚未建立■◆★,行业监管也未跟上,这就容易使得该行业一些从业者游走在法律法规空白地带,他们为了利益可能会寻找机会打“擦边球◆★★★■■”。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划出红线,明确边界,建立惩处机制■◆,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有法可依■■■。网络平台应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家和相关服务人员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对涉及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有关监管部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www.livy205.xyz/html/agnosntbfj/190.html
保护普通消费者维权、规制“知假买假”……最高法作出司法解释
民法调整人身财产关系